按Enter到主內容區
:::
現在位置 首頁 > 衛教宣導 > 衛教主軸(off)
  • 友善列印
  • 回上一頁

大腸癌簡介

大腸直腸癌為目前國人最常見的癌症,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,自民國97年以來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已高居癌症發生人數的第1名,同時也是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第三位,每年罹患人數約14,000人,更有約5,000人因此死亡。 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(五十歲以上)、動物性脂肪攝取過量、肥胖、缺乏運動、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,不過過去研究顯示大腸直腸癌患者當中有家族病史的不超過兩成,主要成因還是年齡與飲食生活習慣所致。 大腸直腸癌的形成與發展有其獨特之處, 一般由良性的腺瘤約需經過五至十年的時間逐步演變為浸潤癌,其初期進展速度相當緩慢。當演變為癌症之後,各期的長期預後大不同,當中第一期大腸直腸癌治療五年存活率近9成,第三期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則不到6成,第四期甚至在兩成以下,因此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是戰勝大腸直腸癌最重要的原則。大腸直腸癌在初期幾無症狀,等到有出血、排便習慣改變或體重減輕,多半都已經進展至第二、三期以上。(本文由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邱瀚模醫師提供) 要如何預防並早期發現大腸癌? 1.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,多吃蔬菜水果,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。 2. 養成每天運動習慣。 3. 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。 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,所以50歲以上民眾應每1~2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,但是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,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,檢查年齡也要提早。 糞便潛血檢查 據歐美國家經驗,每一至二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%至33%的大腸癌死亡率。糞便潛血檢查是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,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,血液因而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,所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早期發現大腸癌或息肉個案,並經由大腸鏡檢查作進一步診斷,及早接受治療,進而阻斷癌症的發生與進展,才能減少大腸癌的傷害。 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使用定量免疫法,不需要飲食限制,相當簡單方便。但糞便潛血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準確,當有任何異狀時,仍應找專科醫師做必要檢查。 補助篩檢的對象 政府目前補助50-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;可持健保卡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查,檢查服務資訊請洽當地衛生局(所)、健康服務中心查詢。
  • 市府分類: 衛生醫療,宣導活動,生活資訊
  • 最後異動日期: 2019-06-12
  • 發布日期: 2015-11-30
  • 發布單位: 臺中市外埔區衛生所
  • 點閱次數: 61